皮膚著色真菌顯微鏡檢測
瀏覽次數: 更新時間:2016-03-17 18:30:00
皮膚著色真菌顯微鏡檢測皮膚著色真菌顯微鏡檢測 取乳頭狀增殖的病損擠壓出的分泌物陽性率最高,膿液或活組織可做顯微鏡檢標本。加10%氫氧化鉀溶液后顯微鏡鏡檢,可見棕黃色圓形或橢圓形厚壁孢子(硬殼細胞),有橫隔或中間十字分隔、直徑6~12微米。疾損淺部的痂皮或膿液內,有時可查見從厚壁孢子的不同方向生長出粗短的菌絲,這樣的鏡檢結果可確定診斷,但不能確定菌種。
取標本接種葡萄糖蛋白胨瓊脂培養置25℃和37℃培養,約1周開始生長灰黑菌落。隨時間延長,菌落表面出現絨毛或天鵝絨狀啟生菌絲,同時菌落色素加深。觀察4周,25℃較37℃生長快。將上述培養分離的菌種,再進行SDA及1%葡萄糖玉米粉瓊脂基(CDA)和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基(PDA)進行鋼圈或萬塊玻片小培養,將鋼圈小培養置顯微鏡下每周觀察2次,連續觀察4周;或取方塊玻片將其放在加有1~2滴棉藍的載玻片上,直接鏡下觀察,每周2次、共4周。根據小培養中分生孢子梗的形態可鑒定出上述不同的菌種。
上一篇:數碼視頻顯微鏡的優點
下一篇:體視超高倍顯微鏡